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使用dir產生資料夾清單

動機

當資料夾內的檔案太多,想要產生一個檔案清單,或是資料夾清單。以下提供一個使用windows內建指令就可以完成的做法。

Reference

1. 工作小祕訣:資料夾內檔名全複製!
2. 資料夾檔案名稱轉成文字檔
3. 好用的dir指令
4. 目錄與檔案管理常用指令

基本篇

Ref.1教我們可以將dos指令利用記事本產生一個執行檔,方便我們重覆執行
Example

@echo off
dir /b /on >list.txt

Comment
1. 將以上兩行字複製到記事本,另存新檔時,存檔類形改成所有格式,檔名改成 list.bat,之後執行bat檔就可以產生一個List檔
2. 可以將這個bat檔帶至任何一個需要執行這個功能的資料夾,十分方便。
3. 第一行 @echo off只是將執行的畫面隱藏起來,不放也可以。
4. 第二行 dir /b /on /s >list.txt是主要的功能,它叫電腦對此資料夾以下的檔案進行檢索,將檢索的結果存成"list.txt"檔,當然存成其他檔名也可以。

進階篇

將dir後續的指令進行置換,可以改變檢所的目標,可以改變輸出的格式
主要是參考Ref.3的詳細介紹,首先我們看看內文是怎麼說的

DIR [drive:][path][filename] [/A[[:]attributes]] [/B] [/C] [/D] [/L] [/N]
[/O[[:]sortorder]] [/P] [/Q] [/S] [/T[[:]timefield]] [/W] [/X] [/4]

[drive:][path][filename]:指定要顯示的磁碟機、目錄或檔案。

/A :依照指定的檔案屬性來顯示檔案。
attributes
    D:目錄
    R:唯讀檔
    H:隱藏檔
    A:保存檔
    S:系統檔案 - 無意義
/B:使用單純格式 (沒有標頭資訊或摘要)。
/C: 顯示檔案大小千位數分隔符號。這是
/D:與寬的列表格式相同,但是依照欄來排序。
/L :使用小寫顯示。
/N: 使用新的長列表格式,檔名會顯示在最右方。
/O: 依照指定的排序順序來列出檔案。
sortorder
    N 依名稱 (英文字母)
    S 依大小 (最小的在前)
    E :依副檔名 (英文字母) D 依照日期與時間 (日期較早的在前)
    G 先列出子目錄 - 表示相反的順序
/P:當資料填滿整個螢幕時暫停顯示。
/Q:顯示檔案擁有者。
/S:顯示指定目錄及所有子目錄中的檔案。
/T:指定用來顯示或排序的時間欄位
timefield
    C:建立
    A :上次檔案存取時間
    W:上次寫入檔案時間
/W:使用寬的列表格式。
/X :顯示對非 8.3 格式的檔案產生的短檔名。
這個格式和 /N 相同,但是短檔名會插入在長檔名之前。 如果沒有長檔名存在,該處會顯示空白。
/4:顯示四位數的年份
Example
我希望列出此資料夾以下所有資料夾,以及所有子資料夾內的資料夾清單時,需要的指令如下
dir /a:d /b /on /s >list.txt

Comment
1. /a:d表示我只想列出資料夾
2. /s 表示要包含子資料夾內的資料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Christian Bullock Advanced Google Search Tips: 10 Technique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Searching on Google

http://www.add3.com/insights/advanced-google-search-tips/

Sometimes performing a search at Google can be a frustrating experience. Sometimes you may be searching for the most up-to-date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only for some old, outdated resources to appear. Or perhaps you’re looking for a specifically-named product only for Google to show you unrelated results
Advanced Google Search TipsWell, if you’ve ever had some frustrating experiences with performing searches on Google, this resource is for you. We’re making this article so you can share it with the search-challenged in your life: maybe it’s your Mom or Dad (or as I call my parents – my Mem Mem & Pep Pep). Perhaps a brother or sister. Every one of us has someone in our lives who seem to not really understand how to effectively search on search engines. Well, read on for 10 techniques to help you make the most out of searching on Google.
First of all…

What is an Advanced Google Search Operator?

A search operator is a way for the searcher to fine-tune their search query to try to get the most relevant results possible. Using a search operator can help you only see results with a certain word order that you specify, results during a certain date range, and more. Using search operators help you – the searcher – define w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search results.

Our Top 10 Advanced Google Search Techniques

Below are our favorite search operators to use to you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search engine experience. Each one includes the exact operator and example of how to use it:
1.) “Negative Keyword”
-keyword 
Printer -cartridge will show results for the word printer but not the word cartridge.
2.) “File Type”
filetype:pdf
Cancer research filetype:pdf will show only results that you can download as a PDF flie.
3.) “Synonyms Match”
~keyword 
~car will search for “car” and synonyms of “car”
4.) “Phrase Match”
“keyword keyword”
“chocolate chip cookies” will not get results for someone who wrote “chocolate mint chip cookies”. Only those three words in that order.
5.) “OR”
The | symbol 
Jessica + Williams|Wiliams|William is a search for all of those possibilities (Jessica Williams OR Wiliams OR William)
6.) “Price Range”
#…#
bedding $100…$200 will show search results for bedding between $100 and $200 dollars
7.) “All in Text”
allintext:
allintext: chicken cilantro lime recipe will show search results for recipes with these three ingredients
MORE ADVANCED:
8.) “Search Within”
site:
Animals site:www.facebook.com will show only animal related pages within Facebook.
9.) “Date Search”
daterange:
Facebook daterange: 201108 will find only informationa nd news from August 2011.
10.) “Fill in the Blank”
*
Obama signed the * bill this week will allow google to treat the star as a placeholder for any unknown term(s) and then find the best matches.

Bonus! – Printable Sheet

We’ve compiled these top 10 techniques and are presenting them in a nice handout you can print and share with others. To download, just click here.
What do you think? Did we miss anything that you like to use? Please share below!
Check out our SEO services and/or get our SEM Secrets Whitepaper.
(This blog post was created by Christian Bullock & Jessica Williams, our newest team member here at Amplify)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賈樟柯 侯導,孝賢

http://blog.roodo.com/dearciao/archives/27367160.html

侯導,孝賢 文/賈樟柯(中國導演,作品有《小武》、《三峽好人》、《天注定》等)   1989年9月,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了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奬,我是在縣城郵局門前的報攤上讀到這條消息的。那一年6月,北京發生了天安門學生運動。整整一個春夏我已經養成了每天下午騎自行車出門,到報攤上等侯新消息的習慣。北京沒有動靜,倒是台灣傳來了新聞。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2014)代序)   一,悲情入心

記不清是在一冊類似《大眾電影》的雜誌上,還是在一張類似《參考消息》的報紙上,我讀到了《悲情城市》獲奬的消息,比中國人第一次拿到金獅奬更讓我震驚的是有關這部電影的介紹:1947年,為反抗國民黨政權的獨裁,台灣爆發了大規模武裝暴動,史稱 「二二八事件」。國民黨出動軍警鎮壓,死者將近三萬人。台灣導演侯孝賢在影片中通過一個林姓家庭的命運,第一次描繪了台灣人民的這一反抗事件。

《悲情城市》的介紹還沒有讀完,一片殺氣已經上了我的脖頸。大陸上演的政治事件剛剛過去,海峽對岸的台灣卻已經將「二二八事件」搬上了銀幕。很多年後,有一次和「嘎納電影節」(坎城影展)主席雅各布聊天,他的一個觀點讓我深以為是,他說:偉大的電影往往都有偉大的預言性。1987年台灣解嚴,1988年蔣經國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橫空出世。能有甚麼電影會像《悲情城市》這樣分秒不差地準確降臨到專屬於它的時代呢?這部電影的誕生絕對出於天意,侯孝賢用「悲情」來定義他的島嶼,不知他是否知道這個詞也概括了大陸這邊無法言說的愁緒。僅憑這個動蕩的故事和憂傷的片名,我把侯孝賢的名字記在了心裡。

黃昏時分一個人騎自行車回家,對《悲情城市》的想像還是揮之不去。那天,在人來車往中看遠山靜默,心沉下來時竟然有種大丈夫立在天地之間的感覺。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情」這個詞,這個詞陌生卻深深感染了我。就像十二歲那年的一天晚上,父親帶回來一張報紙,上面刊登了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信,在中學當語文教師的父親看過後連聲說文筆真好,他大聲給我們朗讀:「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從小接受革命語言訓練的我們,突然發現我黨的領導人在給國民黨反動派寫信時恢復了舊社會語言,他們在信裡稱兄道弟,談事之前先談交情。這讓我對舊社會多了一些好感,政治人物感慨命運悲情時用了半文半白的語言,「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這樣聽起來文縐縐的過時語言,卻句句驚心地說出了命運之苦。這語言熟悉嗎?熟悉。這語言陌生嗎?陌生。是不是台灣島上的軍民到現在還用這樣的方式講話?

1949年,「舊社會」、「舊語言」、「舊情義」都隨國民政府從大陸退守到了台灣,出生在「新社會」的我,此刻為甚麼會被「悲情」這樣一個陌生的詞打動?對,這是我們深埋心底,紅色文化從來不允許命名的情緒。就像看到侯導的名字,「孝賢」二字總讓我聯想起縣城那些衰敗院落門匾上,諸如「耕讀之家」、「溫良恭儉」的古人題字。我隱約覺得在侯孝賢的身上,在他的電影裡一定還保留著繁體字般的魅力。

再次聽到侯孝賢的名字已經到了1990年,那一年我學著寫了幾篇小說,竟然被前輩作家賞識,混進了山西省作協的讀書改稿班。改稿班的好處是常能聽到藝術圈的八卦傳聞,當時沒有網絡更沒有微博,文化信息乃至流言蜚語都靠口口相傳。

有一天,來自北京的編輯沒給我們上完課就匆匆離去,說要趕到離太原120公里的太谷縣看張藝謀拍《大紅燈籠高高掛》。出門前編輯丟下一句話:這電影是台灣人投資的,監製侯孝賢也在。我搞不清楚監製是種甚麼工作,但聽到侯孝賢的名字心裡還是一動。原本只在報紙上讀到的名字,現在人就在山西,離我120公里。我想問北京來的編輯能不能向侯孝賢要一盤《悲情城市》的錄像帶,話到嘴邊卻沒有出口,就連自己都覺得這個請求太幼稚。那是對電影還有迷信的時代,120公里的距離遠得像在另外一個星球。

1993年,我終於上了北京電影學院,離電影好像近了一些。果然有一天在一本舊學報上偶然讀到一篇介紹侯孝賢來學院講學的文章,上面刊登了好幾張侯導的照片,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侯導的樣子,他的容貌竟然與我想像的非常相近:個子不高但目光如炬,身體裡彷彿藴藏了巨大的能量。既有野蠻生長的活力,又有學養護身的雅緻,正是那種一代宗師的面相。文章講到侯導將自己一套完整作品的拷貝捐贈給了北京電影學院,這讓我一下有了盼頭。

但在看他的電影之前,我還是先跟一本有關《悲情城市》的著作提前遭遇了。

二,梅縣來的人

電影學院圖書館有一個港台圖書閱覽室,書架上擺了一些港台雜誌,可能因為這裡的書都是繁體印刷,所以來的同學少,我就把這兒當成了自己寫劇本的地方。

有一次我注意到角落裡有一個書櫃沒有上鎖,打開後發現滿櫃子都是台版書籍,其中大部分是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的電影圖書。突然一冊《悲情城市》入眼,封面上是梁朝偉悲憤而無奈的神情,我一頁一頁地翻著,書裡的每一幅劇照都好像同時凝聚著劇情和詩意:天光將盡時,為送兒子當兵入伍,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暮色中合影;雨中的曠野,一個出殯的家庭,幾個穿黑西裝的男人懷抱遺像看兄弟入土;無名的火車站,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在寂寥無人的月台上等待著遠行。

這是大陸電影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筆觸:國家,政黨,家族,個人;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黑暗中降生的嬰兒,細雨中入土的兄弟。濃烈的仇殺,散淡的愛情。日本人走,國民黨來。台語,國語,日語,上海話;本省人,外省人,江湖客。

等日後終於看到電影,當這些畫面在銀幕上運動起來以後,近三個小時的《悲情城市》讓我覺得整部電影像擺在先人畫像前的一束香火——往事如火慘烈,時光卻詩意如煙。長鏡頭下,初來的政權還在忙著建立秩序,壓抑的民眾已經走上了街頭。槍聲是否是我們的宿命?命運的法則高高在上,卻從來不給我們答案。

電影中最幽默的一筆是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市面上開始流行國語,連日本人建的醫院也得組織大家學普通話,難為這些老大夫搖頭晃腦地念著:痛,肚子痛的痛。而最悲哀的一筆莫過於「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本省人在列車上找外省人尋仇,會不會講台語成了驗明正身的方法,可電影中的梁朝偉是個啞巴。這部電影複雜而多情,悠長而克制。彷彿銀幕上的一切都是我們刻骨銘心的前世經歷,這些記憶在我們轉世投生後已經遺忘,侯導的電影卻讓我們回到過往。

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只有侯孝賢能這樣準確地拍出我們的前世。

這種感覺在看過他的《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等影片後越發得到了印證,最嘆為觀止的是《海上花》開場長達七八分鐘的長鏡頭。一群晚清男女圍桌而坐,喝酒抽煙,猜拳行令,攝影機在人群中微微移動,好時光便在談笑中溜走。華麗至腐朽,日常到驚心動魄,這電影每一格畫面都恰如其分,滿足著我對晚清上海租界生活的想像。整部影片全部內景拍攝,讓人寂寞到死。

就像那些長三書寓裡凋零的女人,日子千篇一律,內心卻四季輪迴。
如果說侯孝賢能夠通靈前世,他的另一個才能就是腳踏今生了。《風櫃來的人》完成於1983年,這電影對我有「救命之恩」。上電影學院前,現實已經讓我有千言萬語要說,可一上學還是被我們強大的電影文化迅速同化了。雖然還不至於滑向主旋律寫作,可生編亂造的傳奇故事還是大量出現在了我的劇本中,好像只有超乎常態的生活才有價值變為電影,而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飽滿的現實,卻被我們一提起筆來就忘了。

坐在黑暗中看《風櫃來的人》,起初我連「風櫃」到底是一隻櫃子,還是一個地名都搞不清楚。但銀幕上出現的台灣青年竟然長著跟我山西老家朋友一樣的臉,看張世演的漁村青年,他們一大群人跑到海邊背對著洶湧的海浪跳著騷動的舞蹈。我一下覺得我離他們好近,侯導攝影機前的這幾個台灣年輕人,似乎就是我縣城裡面的那些兄弟。他們扛著行李離鄉背井去了高雄,一進城就被騙上爛尾樓看電影,這裡沒有電影也沒有浪漫故事,透過寬銀幕一樣的窗戶眺望高雄,等待他們的是未知的未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只有侯孝賢才能這樣準確地拍出我們的今生。   我萬分迷惑,搞不懂為甚麼明明一部台灣電影,卻好像在拍山西老家我那些朋友的故事。我夢遊般從電影院出來,想搞清其中的原因。我跑到圖書館,開始翻看所有有關侯孝賢的書籍。

侯孝賢在他的訪談裡多次提到了沈從文,提到了《沈從文自傳》。他說:讀完《沈從文自傳》我很感動,書中客觀而不誇大的觀點讓人感覺,陽光底下再悲傷,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而把它包容。他說:我突然發現看待世界的角度、視野還有這麼多、這麼廣。我連忙借了《沈從文自傳》,把自己關在自習室裡,一枝菸一杯茶,在青燈下慢慢隨著沈從文的文字去了民國年間的湘西,隨著他的足跡沿著湘水四處遊蕩,進入軍營看砍頭殺人,進入城市看文人爭鬥……我似乎通過侯孝賢,再經由沈從文弄懂了一個道理:個體的經驗是如此珍貴。傳達尊貴的個人體驗本應該是創作的本能狀態,而我們經過革命文藝訓練,提起筆來心卻是空的。侯孝賢讓我瞭解到,對導演來說你看世界的態度就是你拍電影的方法。

侯導的一些電影頗有自傳色彩,《童年往事》的開頭便是他的畫外音: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我父親是廣東梅縣人,在教育局當科員。侯導出生於1947年,1948年全家遷台。國立藝術大學戲劇電影科畢業以後,他開始給李行當副導演並從事編劇工作。當年他獨立執導的前三部影片《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那河邊青青草》都是台灣賣座電影,1983年完成《風櫃來的人》之後,他自認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

而我也是在看完《風櫃來的人》之後,開始對電影獲得了新的認識。1997年我回到故鄉山西汾陽縣拍了處女作《小武》,我開始學著用自己的方法看世界。去影展有點像闖江湖,前路不知道會碰上甚麼樣的人和事。《小武》轉了一圈影展後,得到了法國南特電影節的邀請。南特電影節我不陌生,侯導的兩部影片《風櫃來的人》和《戀戀風塵》都在那裡得過最佳影片奬。

三,南特,再見南特

冬天的南特異常濕冷,電影節的人從火車站接了我,就一起驅車向酒店而去。在車裡翻看電影節的場刊,才知道這次侯孝賢也會來南特。恰逢影展二十週年慶典,侯導是專程來祝壽的。我提著行李進了酒店大堂,一眼就看到一群人眾星捧月似地圍著一個中國人。眼睛的焦點還沒有對實,我心已知那人正是侯導孝賢。我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應該打個招呼再走開,便等在一旁聽他侃侃而談。

酒店裡中國人少,侯導一邊接受採訪,一邊不時看我一眼。他當時一定很奇怪,這小子站在那裡要幹甚麼?眾人散去後,我走上前去和他搭話,一時既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也不知道該怎麼介紹自己。那時我已經不是學生,但慌不擇言,愚笨地說道:侯老師,我是北京電影學院來的。侯孝賢顯然不熟悉北京文藝圈的稱呼習慣,瞪眼問道:我教過你?我連忙說:喜歡您的電影。彷彿面對一個突然的闖入者,他被我搞得莫名其妙,只能挑戰性地望著我:北京電影學院的?呦!現在學生都可以出來看影展了?我連忙說:我拍了一部電影叫《小武》。

侯導的眉頭又皺起來但語氣明顯平和起來,他問道:《小武》是甚麼東東?我答:小武是男主角的名字,電影是在我老家拍的。侯導點了根菸,語音已經變得友善:老家哪裡?我答:山西。侯導頓時笑逐顏開:哦,半個老鄉,我丈母娘是山西人。這次見面於我好像一次考試,侯導見了生人有股衝勁,不會輕易表現出廉價的親和,可話要投機瞬間也能變成哥們兒。我站在大堂裡看他上樓梯的背影,發現他穿了一雙年輕人愛穿的匡威(Converse)球鞋。

《小武》首映完我無事可幹,一個人漫無目地在南特街上瞎逛。路過十字路口的海鮮店,目不轉睛地望著冰上生蠔之類的海產,分辨著這都是些甚麼動物。山西是內陸省份,沒有海。正想著,突然一隻手重重地拍我的肩膀。回頭一看是侯導,他和我好像已經成了熟人:小賈,剛看完你的電影。我慌了神,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侯導的話。

侯導說:那男的跟那女的選的都不錯。我知道他是在用他的方法鼓勵我,我卻羞澀起來沒有回應一句話。我和他兩個人佇立南特街頭,都不知道再往下該說些甚麼。對我來說,這一幕並不尷尬,法國人說:彼此沉默的時候,其實正有天使飛過。

那一年來南特的還有關錦鵬導演和日本的是枝裕和。每到夜晚,我們幾個亞洲人就找一家酒吧坐下來海闊天空地聊天。攜《下一站,天國》來參展的是枝裕和是侯導的故交,有人說他的處女作《幻之光》很有些侯導的影子。是枝之前在日本NHK工作,專程去台灣拍過侯導的紀錄片。在南特與侯導相處的日子,於我和是枝就像古代的門生弟子有機會聽老師講經論道。每天我們都有一堆問題問向侯導,他仔細聽過娓娓道來。

侯導非常重視表演,他說:他是先有演員才有電影,他最關心的不是去拍甚麼事,而是要去拍甚麼人。我一直認為,在的導演裡面,侯孝賢、張藝謀跟馮小剛是最會演戲的導演,他們如果只做演員,也會非常成功。忘不了侯導在《風櫃來的人》裡面扮演的姊夫,燙了滿頭的鬈髮,嚼著檳榔,打著麻將,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粗話,那樣子鮮活而準確。就像忘不了張藝謀在《老井》裡面,背著沉重的石板,一搖三晃地在山谷中行走的背影。侯導從來不玩理論概念,他告訴我們拍戲一定要讓演員有具體的事兒幹,演員有事做才能自然。

那時候我已經在籌備第二部影片《站台》,劇本改了又改很不滿意。我告訴侯導我創作上的困境。侯導說:這是很自然的狀況,我在拍完《風櫃來的人》之後,也有這樣的問題。你明白為甚麼嗎?因為你已經不是一個處女作導演,你已經有了電影經驗,你在創作上必須面對你的過去。不用怕,每個導演都要過這一關。侯導沒有告訴我怎麼樣改劇本,他告訴我這是導演生涯裡面的共同處境。聽了他的話,我頓時覺得無比鎮定,原來連他也經歷過這樣的困惑。

南特的日子讓人難忘,但也不是日日皆歡。有一天晚上我跟幾個留學生朋友狂歡至天剛蒙蒙亮,才夾著寒風帶著酒氣回了酒店。一進大堂就發現侯導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抽著悶菸。他的神情像是在想很遠的事,我問候一聲:侯導!他只嗯了一聲答我。

可惜我是晚輩,知道他鬱悶,但又不便多言。

四,最好的時光

我見侯導多是在國外的影展上,每次見到他都是我最好的時光。

在歐洲無論哪個城市,侯導總要去找中餐吃。他帶《珈琲時光》去威尼斯的那一年,和他合作過《南國,再見南國》和《海上花》的日本製片市山尚三請大家吃飯,這是一家很難訂到位的意大利餐館,侯導沒吃幾口義大利麵就把刀叉放下,嘆口氣說:這哪裡是吃麵,分明在吃塑料管。他在飲食上保持著中國習慣,就像他的電影始終有種東方氣質。

下午去看《珈琲時光》的首映,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小津安二郎特意在日本拍攝的。當我們沉浸在侯導電影中綿延時光之時,突然一隻麻雀飛進了電影院。這是最完美的放映,現實中的靈動生命和銀幕上的虛幻世界合二為一,不知誰比誰更自然。

《三峽好人》之後,《誠品好讀》的編輯安排我跟侯導在台北對談,地點就在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那天我早早到了採訪地點,侯導卻姍姍來遲,他進門先趴在桌子上,望著我說:你來台灣了?我說:我到了。侯導定了定神兒說:有個親戚從上海來,帶了一瓶二鍋頭,剛才我們倆把它喝光了。眾人連忙問道:侯導要不要休息一下?侯導說:誰來向我提問?請趕快!編輯抓緊時間跟侯導訪談,我知道酒精在他身上發揮著作用。他要在醉倒之前的一秒,把今天的採訪完成。果然當他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一下趴在桌子上立刻就睡著了。

第二天中午,林強來電話說侯導請大家今晚一起卡拉OK。晚上去了歌廳,在座的有作家朱天心,及其他幾個侯導的朋友。侯導和林強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台語歌,兩個人不時搶著話筒(麥克風),絕對是年輕人的樣子。從他的《南國,再見南國》到《千禧曼波》,侯孝賢拍都市裡的新新人類,對年輕人熟悉得彷彿在拍他自己的故事。看《南國,再見南國》平溪線上的列車在重金屬搖滾樂中漸漸駛遠,再看《千禧曼波》中的舒淇在林強的電子樂中奔向新的千年,知情重意的侯導是那樣的年輕。

或許在華人世界裡,只有侯孝賢才能拍出我們的此刻,拍出我們的現在。 那夜眾人喧譁,他把話筒讓給別人後一個人離席,靜靜地站在窗前望著外面。我跟過去站在他的身後。窗外細雨紛紛,雨中的台北到處霓虹倒影,街上的行人奔走於不同的際遇。侯導也不看我,輕輕說道:下雨了!

這時不知誰在唱〈港都夜雨〉,這場景讓我想起《悲情城市》的開頭,朱天文的劇本是這樣寫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嗓音沙啞的廣播在台灣本島偷偷流傳開來。大哥林煥雄外面的女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基隆市整個晚上停電,燭光中人影幢幢,女人壯烈產下一子,突然電來了,屋裡大放光明。嬰兒嘹亮的哭聲蓋過了沙啞和雜音的廣播。

雨霧裡都是煤煙的港口,悲情城市。

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的電影世界裡,人人都在談侯孝賢。有一次在首爾,遇到跟侯導合作多年的攝影師李屏賓,他講了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天侯導拍完戲,深夜坐計程車回家。結果在車上和跟他年紀相仿的司機聊起了政治,兩個人話不投機激烈爭辯,最後居然把車停在路邊廝打了起來。李屏賓講到這裡,瞪著眼睛說:小賈,你想想那場面,那可是兩個五十多歲的人在街邊打架。大家都笑了,我問:然後呢?賓哥說:他倆整了整衣服上車,繼續往前開。

還是有人記得侯導給張藝謀當過監製。前年在北京參加青年導演論壇,記者會上有人提起侯導往事,問他:如何看張藝謀現在的電影?侯導沉思一下,笑著說:我們是朋友,80、90年代每次來北京都要見面聊天,後來他忙了,就不好意思再打攪了。記者會上少有的沉默,四下一片安靜。侯導突然反問記者:現在,他過得好嗎?

很喜歡侯導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三十多歲的他留著80年代的那種齊耳長髮,瞪著眼仰頭看著頭頂的一盞燈,那專注的表情彷彿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了電影裡。另外一張照片是法國電影評論家米歇爾‧傅東編的法文版《侯孝賢》一書,封面上侯孝賢站在一張條案邊兒,雙手捧著三柱清香,正在彎腰祭拜。

祭拜中的侯孝賢,敬鬼神的侯孝賢,行古禮的侯孝賢,這正是我們的侯孝賢。

王力雄 昆明事件看新疆

http://twghome.pixnet.net/blog/post/40471966


文/王力雄(中國學者)
有人問我關於昆明事件的看法,我覺得已經沒有多少可說。問題不在事件本身,在事件後面。
那其實很早就在發生。我在2007年出版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一書中,該說的都說了。
在這裡陸續做些摘錄,當做回答。
什麽是「新疆」?最直接的解釋是「新的疆土」。但是對維吾爾人,那片土地怎麽會是他們
「新的疆土」,明明是他們的家園,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呀!只有對占領者才是「新
的疆土」。維吾爾人不願意聽到這個地名,那是帝國擴張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時是
當地民族屈辱與不幸的見證。
新疆——即使對中國也是個尷尬地名。既然各種場合都宣稱那裡自古屬於中國,為什麽又會
叫做「新的疆土」?御用學者絞盡腦汁,把「新疆」解釋成左宗棠所說「故土新歸」,卻實
在牽強,那明明應該叫「故疆」才對,怎麽可能叫「新疆」呢?
有位外國記者在報導中寫的場面讓我難忘:一個七歲的維吾爾兒童每晚把當局規定必須懸掛
的中國國旗收回時,都要放在腳下踩一遍。怎樣的仇恨才會讓孩子做出如此舉動呢…的確,
從孩子身上最能看出民族仇恨達到的程度。如果連孩子也參與其中,就成了全民同仇敵愾。
巴勒斯坦的暴動場面總能看到孩子的身影,正是反映這一點。我將這種民族主義的充分動員
和民族仇恨的廣泛延伸稱為「巴勒斯坦化」。在我看來,新疆目前正處於「巴勒斯坦化」的
過程,雖然表現上不似巴勒斯坦那樣外在,但在民族內心中卻不斷發展。
新疆漢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鎮壓者的位置。就連兵團那些臨時從內地農村招的農
工,平時受盡貪官欺壓,一旦需要鎮壓當地民族時卻興致高昂,摩拳擦掌地請戰。
新疆當地民族把三四十年代統治新疆的漢人軍閥盛世才視為劊子手,從而把在新疆實行強硬
政策的中共書記王樂泉稱為王世才。然而烏魯木齊一位漢人計程車司機看見我手拿剛從書店
買的《塞外霸主盛世才》,立刻熱情地表達對盛的敬佩,誇讚 「那時的政策才好」。
繼續沿著今日中共的道路加深新疆民族關係敵對,用不了多久,就會徹底失掉轉回良性互動
的可能,唯有惡性循環,矛盾不斷激化,把雙方越推越遠。而一旦進入那種不可逆的進程,
新疆就可能成為下一個中東或車臣。
一位維族青年的話一直讓我無法忘懷。當我問他想不想去麥加朝聖的時候,他回答夢寐以求,
但是他現在不能去,因為古蘭經中有這樣的教導,當家園還被敵人占領的時候,不能去麥加
朝聖。他沒有把話說下去,但已經不言而喻。為了他夢寐以求的願望,他一定會不遺餘力地
為把漢人趕出新疆而戰鬥。
而漢族知識分子——包括一些最高層次的知識精英——則更讓我感到震驚。平日他們是一副
改革、開明和理性的形象,但是一談到新疆問題,嘴裡竟可以那樣輕易地迸出一連串「殺」
字。如果靠種族滅絕就能夠保住中國對新疆的主權,我想他們可能會眼看幾百萬維吾爾人被
殺不動聲色。
如果是政治壓迫,只要改變政治,壓迫就可以解除,各民族還是可以在一起共建新社會。而
若少數民族認為壓迫是來自漢民族,政治的改變就不會根本解決問題,只有民族獨立才能解
除壓迫。這對中國的政治轉型會非常不利,因為改變政治制度不僅不會使少數民族留下,反
而會藉轉型期的國家控制力衰弱追求獨立。
旁觀中共的權力運作,眼前常出現那種椅子雜技的場面—椅子一張接一張架起來,上面有人
在做倒立、滾翻等技巧…今日中共也達到了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水平,椅子架到了不可思議
的高度,然而平衡不會無限地維持下去,椅子也不可能無限地架高,總會有一個時刻,所有
椅子嘩啦一下垮掉,架得越高,垮得越狠。
中共執政的半個世紀,人文傳承被割斷,人文教育被置於無足輕重的邊緣,即使是今天受過
良好教育的新生代官僚,也多是單一化的技術型人才,有知識而無心靈,崇拜強大蔑視弱小。
依仗的只有權力體系和權謀手段,擅長的唯有行政與鎮壓,動輒掛在嘴邊的加大力度、嚴打、
重典等,一時似乎有效,卻是飲鴆止渴。
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權力集團無法面對文化、歷史、信仰、哲學等更為深入的領域,解決問題
的方法詭詐卻單薄,只能以應急救火的方式平息事件。而民族問題恰恰首先是人文問題,必
須具有人文的靈魂才能找到正確之道……展望未來,也難以指望中共能夠突破,因為人文的
復興絕非可以召之即來。
新疆歷史上出現過兩次「東土耳其斯坦國」,但上個世紀的中國也出現過各種旗號的割據,
包括共產黨也曾建立過「蘇維埃共和國」,並沒有導致中國分裂不斷。事實上新疆問題的愈
演愈烈,和北京在新疆開展的「反分裂鬥爭」幾乎同步,因此有理由認為,新疆問題在相當
程度上是一種「預期的自我實現」。
中共曾針對新疆問題發過一個「七號文件」 ,其中一個關鍵定性—「影響新疆穩定的主要危
險是分裂主義勢力和非法宗教活動」。這話在句式上模仿毛澤東所說「新疆的主要危險來自
蘇聯現代修正主義」,只是把矛頭從國際關係轉向民族關係,成為中共在新疆實行強硬路線
的指導思想和政策基礎。
漢族理所當然成為北京治理新疆的依靠力量,而當地民族則成為需要警惕並加以看管的人群。
於是就會發生所謂「預期的自我實現」—漢族把當地民族當作防範對象,當地民族最終就會
真被推倒敵對一方。少數恐怖分子並不是最大問題,如果新疆的本土民族從整體上成為敵對,
才是新疆最大的危險所在。
以發展經濟穩定新疆的思路,基本錯誤就在於,民族問題的本質並非是經濟的而是政治的,
企圖在經濟領域解決政治問題,本身已經是一種倒錯,何況政治高壓還在繼續不斷地加強,
民族問題怎麽可能得到解決?
北京標榜給了新疆多少錢,當地民族反問卻是新疆被抽走了多少石油?被列為「西部大開發」
第一號工程的「西氣東輸」,就是開採新疆天然氣送到中國內地。新疆人質疑是開發西部還
是掠奪西部不能說沒有理由。只要人心保持對立,民族之間互不信任,經濟上所做的一切都
免不了會被貼上殖民主義的標籤。
占近四成的新疆漢人掌控了大部分新疆的權力、經濟和知識資源,他們有足夠能量在任何一
次新分配和新機遇到來時攫取超過當地民族的利益。新疆經濟依賴中國內地,僅一個漢語使
用,就使當地民族處於劣勢。今天在新疆找工作,不會漢語往往是被淘汰的第一理由。高層
次的職位大部分都被漢人占據。
新疆失業嚴重,當地民族青年經常找不到工作。漢族人還可以去內地打工,當地人只能在家。
我在新疆旅行時,常能看到到處是當地民族青年成群而聚,閒聊或打鬧。看著那種情景不由
得產生一種恐懼,這麽多青年無事可做,不能把精力升華釋放,同時不斷積累仇恨,未來會
發生什麽危險實在很難預料。
一位維族朋友對我說:「你看,在這種小飯館裡吃飯的99%是維族,99%是自費,而去那些
大飯店大吃大喝的99%是漢族,99%是公費!」少數民族的很多失落正是源於這種直觀的對
比。的確在新疆的高檔消費場所,很少看得到當地民族,那裡幾乎跟中國內地一樣,周圍都
是漢人,說的都是漢語。
如同許多從量變到質變的事物一樣,存在一個臨界點,沒有達到臨界點前還有挽回餘地,一
旦過了臨界點,就會落進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那種既沒有出路也不知何時結束的民族戰爭。我
無法準確評估新疆離那臨界點還有多遠,但按照當今政權的路線走下去,無疑越走越近。似
乎只要有權力,一切都可以恣意妄為,無需顧忌無權民族的感情。典型一事是把王震骨灰撒
到天山。新疆本地民族把所有的水視為從神聖的天山流下,穆斯林又特別重視潔凈,不僅是
物理上的,還包括意念上的潔凈。骨灰是不潔的,王震又是異教徒劊子手,把王震骨灰撒在
天山等於弄髒了所有穆斯林的水。治理新疆這麽多年的當局顢頇到如此程度,為了滿足王震
的願望,一千多萬新疆穆斯林的意願必須讓位,而且還大肆宣傳。新疆穆斯林對此的確沒辦
法,水還得照樣喝。但是一千多萬穆斯林每次喝水時,眼前都會閃過不潔凈的陰影,隨之非
常合理地想到,如果新疆是獨立的,就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不讓清真寺開辦教授古蘭經的學校,但是宗教怎麽可能不傳教?不讓在新疆辦學,學經者就
會去巴基斯坦、阿富汗……最終可能被訓練成塔利班,不光接受古蘭經的學習,還有聖戰思
想與恐怖主義訓練,最終再返回新疆從事恐怖活動,為新疆爭取傳教自由。
當人們請願、抗議甚至鬧事的時候,說明他們對解決問題還抱有希望,當他們什麽都不再說
和做的時候,那不是穩定,而是絕望。鄧小平所言「最可怕的是人民群眾的鴉雀無聲」,乃
是至理名言。遺憾的是他的後人沒有真正領會。今日當權者甚至為此得意,維吾爾人敢流露
一絲不滿,立刻就會遭到迎頭痛擊。
把全部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萌芽狀態並不能真實顯露矛盾的性質,
很可能許多積極因素也被同時消滅掉。那不是真地消滅了矛盾,只是壓抑和加深了矛盾,並
且積累起來,早晚會被無法預料的事件引發,從無聲中響起驚雷。
如果新疆漢人比例小,只要有發生動亂的風吹草動,勢單力孤的漢人就會往中國內地撤;反
之,如果漢人移民數倍於當地民族,占有絕對優勢,則會使當地民族比較謹慎,不會輕易起
事。最容易爆發沖突的就是目前這種漢人與當地民族勢均力敵的狀況。
漢人數量上是新疆第二大民族,相當一部分在新疆紮了根,甚至在新疆生活了幾代,他們在
內地一無所有,因此會把新疆當作自己的家園來保衛…這決定了新疆漢人在面對民族衝突時,
不會採取克制和退讓姿態,而是利用所掌握的武器、財富、技術和中樞位置,以及背後大中
國的支援,與當地民族進行戰爭。
雖然新疆漢人總數比當地穆斯林人口少(二者比例約為7:10),控制的資源卻要多得多。尤
其新疆駐軍幾乎全是漢人。所以即使中國內地陷入混亂,一時不能西顧,僅靠新疆漢人自己
也不會手軟,甚至可能對「分裂主義勢力」主動出擊。
當維吾爾人打起脫離漢人統治的聖戰,其他穆斯林—那些剽悍的高加索人,善戰的阿富汗人,
富有的阿拉伯人…會不會投入呢?東土人士很清楚只靠自己對付不了中國,因此從來在世界
一盤棋中考慮問題。聽他們如數家珍地談論新疆地緣政治、伊斯蘭世界和國際社會時,常為
他們的廣闊視野感嘆不已,自愧不如。
那時新疆會同時出現有組織的起事和無組織的鬧事、有準備的軍事行動和盲目發泄的恐怖襲
擊,幾十萬海外維吾爾人會參與,國際穆斯林勢力也會介入,匯合在一起,衝突必定愈演愈
烈。漢人搞定新疆絕非輕易之事,而仇恨一旦被調動是無止境的,仇殺一旦瘋狂,殘酷程度
難以想象。
當年波黑戰爭很多情況,包括穆族和塞族的人口、資源比例,塞族與大塞爾維亞的關係,國
際社會對穆族的態度等,都和新疆維漢狀況相像。還有波黑的克羅地亞和新疆哈薩克。波黑
人口只是新疆的三分之一,那場戰爭足以成為前車之鑒,也是強烈的提醒—新疆會不會在未
來變成一個三倍大的新波黑?
一位新疆的烏孜別克族教授對我說,中國將來肯定要出事,中國民主化之日,就是新疆血流
成河之時,他一想起那種前景就害怕,因此他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國,不能讓他們留在新疆。

鄭揚宜 華麗的台灣人

http://pnn.pts.org.tw/main/2014/03/09/%E8%8F%AF%E9%BA%97%E7%9A%84%E5%8F%B0%E7%81%A3%E4%BA%BA/

chung_P評
文 / 鄭揚宜
日昨在清大校園與同學一同觀看韓國電影「華麗的假期」,如果望文生義,這一片看起來有著印象中一貫的韓劇情節:豪門情仇、世家恩怨和星星男女情愛等等,但其實這片講的是韓國發生在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又稱518光州事件),片名是當時軍政府鎮壓光州抗爭的軍事行動代號。
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大概是這一片在拍攝手法上最好的說明了。電影以成熟的編劇和情節,生動而寫實的描繪光州事件始末,甚至用心的重建現場,還原當時許多細節。當然,我知道這仍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但多次觀影和帶領討論這一片的經驗,仍然讓我每一次都在震盪的思緒中又笑又哭,沉浸在巨大的後座力中久久不散。

片中演員都是韓國著名的影星,李準基、安聖基、李相基、李璦媛等等,電影將各種影響事件發展的內外因素都呈現出來。或者,也可以試著想像,如果請國內當紅的影星演出台灣各種至今仍以「具爭議性」作結的事件,看看有沒有演員敢不畏政治與票房影響擔綱演出。
這個差異中,或許可以發現韓國與台灣主體性和國力消長的線索。
1980年,韓國人民逐漸對軍事強人的威權統治感到厭惡,知識分子以及大學生更積極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當時繼任遭暗殺之朴正熙總統的崔圭夏,以防止朝鮮入侵為名宣布戒嚴,然而軍事強人全斗煥不僅藉機擴大戒嚴,更鎮壓示威抗議的大學生。位在韓國南部全南道的光州市,由於族群和階級等各種原因而成為針對的重點。
隨著對立越來越嚴重,5月18日終於爆發了令人震驚的流血事件,軍方開槍掃射示威群眾。爾後群眾奪得軍火,組織市民軍與軍方對峙,根據資料顯示,當時光州市民團結成共同體,埋鍋造飯齊心對抗政府。軍方短暫的撤退以及美國航母的移防,讓一向親美的韓國、乃至光州市民誤以為即將迎接勝利,不料美國的目的在於維護「區域和平」,在美國的默許下,全斗煥以武力鎮壓血洗光州暫時結束抗爭。
這次動盪以及隨後的武力反美事件,是使韓國社會從親美轉變為反美的關鍵,因為人民了解到,國際間只有利益而沒有正義。如果這樣說太武斷,那換個說法,「事情總有個順序」。
韓戰後,作為韓國保護者的美國,其東亞地區地緣政治的重點,是以其「盟友」作為圍堵共產蘇聯勢力的代言人。而這個想像的島鏈,日後更兼之成為美國坐收軍事、經濟、政治等多項利益的關鍵,當時反共獨裁的東亞軍事強權,執行的也都是與美國交相利之各種內外政策。重要的是,對美國來說,「反共」才是重點,「獨裁」與否不會是號稱自由民主國家太過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對親美、附美的獨裁政權來說,反共真是個好東西,所有的反對聲浪,只要安上共產黨或間諜這幾個字,就是執行血腥鎮壓的十足理由。
然而,儘管光州事件讓人震驚,但並未立刻鬆動軍事強人的統治。當時韓國經濟甚至還歷經為期二十年的高成長,可見,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並不能畫上全然的等號。這一點在其他東亞國家亦然,兩蔣威權時期所實施的計畫性經濟,以及隨後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而這也是在地緣政治中成為美國政治/經濟序列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挾持著經濟發展作為後盾的軍政府,仍然可以此穩定位居美國重要盟友之列,就算嚴厲批判高壓統治的聲浪持續加強,韓國社會渴望的民主自由仍未見曙光。
不過,付出的代價不會白費,從朴正熙及全斗煥時期開始申請的漢城奧運此時雀屏中選。對韓國來說,現在原本正是抬頭挺胸、揚眉吐氣,提高個人及國家地位的時刻,但民間呼籲民主的聲浪卻一波大過一波。示威抗議的力道越來越強大,甚至出現大學生遭政府施以酷刑致死,以及為平反光州事件而自焚的悲痛事件,國際奧委會警告韓國,如果動盪情況持續下去,將會解除奧運主辦權。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經得起這樣的衝擊,因為奧運從來不是單純的體育盛事,對內負有帶動產業發展提振經濟的責任,對外有拉高國際聲望展現民族自信等多重目的。當時軍政府陣營的總統參選人盧泰愚,不得不簽署反對派人士主張的各種民主條款。但是全斗煥和盧泰愚萬萬沒想到,為了鞏固自己歷史地位的申奧大業,卻讓自己成為日後的階下囚徒。
1992年盧泰愚任期結束,由反對黨領袖金泳三當選總統,終結了韓國數十年的軍事政權。1995及1996年,全斗煥與盧泰愚也因為涉嫌在光州事件中屠殺百姓與收受企業不當款項而被控內亂罪與貪汙罪,並於1997年分別判處無期徒刑和十七年徒刑,創下兩任前總統手牽手在法庭受審的歷史畫面。同時韓國政府成立清算委員會調查光州事件,將蒙冤的暴徒正名為義士。此舉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讓光州事件正式攤在陽光下並獲得平反,而不會被政客每逢選舉就把族群、或大國問題拿來當成政治提款機。
當前的韓國,有難處有亮點、有黯淡也有光彩,但韓國社會為了追求自由付出過巨大的代價:「光州事件的慘痛教訓」、「社會要求民主自由聲浪不曾停止」、「正視地緣政治大國勢力的現實」,以及「落實轉型正義使族群與認同不成問題」等等,韓國之所以是現在的韓國,絕對有超過以上種種更多理由。
台灣與韓國在地緣政治上有太多相同的地方,經常被拿來做各種比較,但對於韓國今日的自信,我們總是習慣用「民族性」三個字輕易打發。
就讀博士班時有一位相當要好的印度同學,有次因為某件事情與他開玩笑,我不經意地說:「印度時間總是比較慢。」那位同學立刻收斂笑容,嚴肅的說:「印度很大很複雜,不是同一個刻板印象可以完全解釋和代表。」這段話讓我汗顏不已,除了立刻向他道歉之外,也修正我對這種自認無傷大雅,事實上卻時時造成傷害的觀念。尤其,傷害的不只是對方,更因為無視於條件的複雜,看不到別人的同時,也看不到自己。不僅簡化了對方,也無視於自己的無知。
台灣這一波的主體性建構過程,基本上是對立於對岸而成立的,也就是只要有異於對岸就是有益於台灣(當然,近日因為棒球而起的許多討論會把焦點轉向為殖民過台灣的日本)。這樣做,很容易把兩個各自有著複雜脈絡又相互影響的群體,同質化為兩個相對異質的大的個體。然後,我們就只能從對象來定義自己,卻忽略了台灣在地緣政治上除了中國以外,還有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美國深入骨髓的各種顯性與隱性影響,以及如何在其中務實地發揮彈性,找到更有利於我們自己的位置。
前日下午,我與一位幾年前來台灣清大交換,畢業自北京清大的朋友見面。幾年不見自是相談甚歡,朋友目前在瑞典就讀社會科學研究所,前次交換期間,對於台灣的各種現象都相當關注。他看我揹著台灣農村陣線印有「農用」字樣的書包赴約,開心的說他也有一個,並且背到瑞典去。然後朋友說,他在當地學校裡遇到一位來自台灣的交換生,那位同學看到他背著農用書包,興奮的跑去問他說:「你是台灣人嗎?」朋友說:「我從中國大陸來。」那位同學臉色一變,立刻掉頭走人,日後在校園見到面,朋友即便眼神對到他,對方也裝作沒看見一樣。
也許到了國外,「敵我意識」容易變的強烈,或也許這位台灣同學只是少數特例,但這種「漢賊不兩立」的主體意識,卻是台灣國族建構過程的某種具體呈現。
但是我覺得,好可惜啊!這位同學失去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大陸多元性的機會。我這位具有中國少數民族背景的朋友,進行中的碩士論文甚至是寫「臺北女同志運動與其社會化媒體使用」,比絕大多數台灣人更深入台灣。集這麼多元素於一身的機緣,在這位台大同學眼中,竟只有中國兩個字而已。在他轉頭離去的那一剎那,也許是台灣主體意識最高潮的時刻,但這種主體性瞬間關閉所有可能,何其可惜又何其脆弱。
也許,下次媒體又拿台灣與韓國一起比較的時候,我們關注的不再只是「大學起薪如何」、「產業升級如何」、「品牌行銷如何」等等,然後要不是二分法的既感慨又羨慕韓國能而我們為什麼不能,要不就是略帶酸味挖掘韓國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困境。重點是去了解韓國「如何能如何」,因為注意到這些「如何」的具體脈絡,才能真正讓我們回過頭檢視台灣,「經歷過那些歷史進程」、「轉型正義究竟代表什麼」、「受到哪些內外勢力影響」等等,而不是忙著藉由單一化對象來定義自己。
否則,我們只能身陷族群政治泥潦而不得脫身,每逢選舉,屢次成為政客的政治提款機,也就不讓人意外了。但最弔詭的卻是,再怎麼華麗的主體性,其實也還是建立或依附在原本所要遠離的對方身上。

黛博拉 伯樂

http://deborahjong.wordpress.com/2014/02/20/paiza-1/

伯樂(上)

日本科技界三不五時便會出現「為什麼日本無法誕生像Google這樣的公司?」之類的話題。雖然DeNA、GREE、LINE、價格.com、Cookpad…等公司算是闖出了名氣,在Google、Facebook…的面前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甚至自Microsoft的時代起整體的質、量便與美國相去甚遠。
大致上來說,原因可歸咎於「日本人大多不願嘗試新的挑戰」、「創投等資金提供環境的不完善」、「因循前例、重視過往成效而不敢採用新創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等。不過,甫推出線上工程師評價系統「paiza」的Gino CEO片山良平認為,「在日本工程師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也是阻礙新一代偉大科技公司誕生的一大絆腳石。片山良平在自立門戶創設Gino前除了寫程式以外,還擔任專案經理。他回憶當時用戶排山倒海的抱怨,多半因系統建構的專案成效不彰所致。該公司高層總是抱著「問題發生等有需要時再調工程師進來幫忙就行了」的心態,也就是說,在這些老闆們的眼裡,工程師不過是「製造過程」裡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作業員。諷刺的是,專案的進行不如預期順利或進度落後時才臨時找人,急就章的結果起不了正面作用,於是加深了用戶的不滿,而同樣的劇情也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工程師們都明白維持產品/服務的健康得從改善體質做起,但不少老闆們只想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IT產業基本上以person-month來衡量工程師的生產力,比起因人而異的能力,「幾個月、投入多少人」之menial job的計算方式更為根深蒂固。特別是以「將進口資源予以加工再行出口」之傳統製造業模式起家的人,更容易把工程師當成苦力來使喚。軟體開發工作裡屬於肉體勞動的部分其實不多。開發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發現,這些新發現將會被回饋至企劃端,開發與企劃同時並進。也就是說軟體的打造,或姑且稱為軟體的「製造」,實與企劃密不可分。片山良平表示不少公司的老闆或管理高層未曾碰過程式,也難以了解軟體的「製造」與企劃間融為一體的關係。由於缺乏識貨的眼光,不是發揮不了優秀人才的長處,就是大力提拔實力並不怎麼樣的人。真正懂得軟體開發的人昇不上要職,掌權的人不了解軟體開發的真髓,結果便是陷入惡性循環。這個現象,也可以說是促成片山良平創設GINO的遠因。
另一方面,目前日本的IT產業中,以富士通、日立製作所、NTT Data為首的系統整合商依然勢力龐大。一般企業通常都編制有資訊系統之類的部門,而這些資訊系統部門可以說是公司的開銷單位(cost center),為了抑制成本,多半將系統建購業務外包給所謂的系統整合商。既然一般企業並非以營業額來評估資訊系統部門的績效,而是以有辦法節省多少費用為給分標準,那麼對實質軟體「製造」者的系統整合商而言,比起品質,更優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以更低廉的成本做出勉強過關的產品」。這麼一來,位於層層剝削利益結構最末端的工程師們,只有秤斤論兩賤價叫賣的份了。
所謂物極必反。IT只不過是大多數企業之成本削減工具的宿命,似乎出現了轉機。片山良平認為,在社群遊戲等網路應用陸續誕生後,軟體能夠獲利、甚至非常賺錢的印象與認知,總算開始滲透至日本的社會各界。簡單地說,工程師由守轉攻,所屬組織的定位從只會燒錢的開銷單位(cost center)變身為迅速順應環境變化,並肩負業績成敗責任的進帳單位(profit center)。過去承包大企業的案子,從接洽到實作完畢最少要花上半年的冗長時間。現今打造網路服務的工程師們則可能一大清早便針對前晚出現的問題進行檢討,並在入夜前的短時間內完成修改與版本更新,從事業開發的觀點,以飛快腳步進行投資的回收。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誕生以來已經過20餘年的歲月,有助於事業發展的諸多條件漸趨成熟,且拜行動裝置迅速普及所賜,虛擬與現實的接點大幅增加,過去難以IT化的部分得以IT化並帶動營收成長。這一波的轉變不僅限於IT產業,更廣泛影響了其他業種。工程師從後台負責燈光、道具等的工作人員,逐漸轉型為舞台上粉墨登場的主角。片山良平表示,由於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與IT、網路相結合的事業型態,工程師被要求的能力、資質也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然而,儘管工程師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日本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還得從美、日工程師投胎環境的差異說起。
一般來說,矽谷等地的工程師多半具有資訊相關科系的學歷與基礎數理知識。片山良平表示,在日本的系統整合商工作的人,有不少是進公司後才開始接觸程式。這些系統整合商所需要的,是「掌管龐大專案」的人士。技術能力(technical skills)不怎麼樣無所謂,人際關係能力(human skills)才是最受重視的部分。相對地在矽谷,新創公司的誕生宛如雨後春筍。剛開始必須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從事技術等的創新,並在某種程度上什麼雜事都幹,而後步上成功軌道的例子相當多。新創公司以幾個人的小團隊與盡可能少額的資金來成就一番大事為目標,尚不要求工程師扮演統率大軍的角色。因為大陣仗的軟體開發,根本就是八字還沒一撇的事。此外,從比爾蓋茲到Google的創辦人等因寫程式而稱霸業界的成功人士,皆受到英雄般的狂熱崇拜。可以這麼說,工程師活躍於新創公司並進而有朝一日飛上枝頭,是新創公司生態圈的一部分。而日本的工程師只不過是領薪水的上班族,且經常被視為公司裡等級最卑賤的下人。
片山良平表示,據傳Mark Zuckerberg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親自coding。當然,Mark Zuckerberg在企業的營運策略上不見得100%料事如神,但由於相當熟悉技術,對技術關鍵所在的判斷基本上很少出差錯。而日本則恰好相反;文科畢業且對技術關鍵所在一竅不通的主管經常作出沒頭沒腦的錯誤決策,甚至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多調點工程師進來問題便可獲得解決。結果不是無謂地拖延專案的完成期限,就是因成本增加而膨脹了赤字。片山良平強調,特別是系統整合商這幫人「人多就萬事OK」的愚蠢想法最要不得 — 就像產業外移一般,把業務分配給印度甚至越南的充沛廉價人力,總有一天日本便不需要工程師的存在。片山良平認為,印度、越南的人力是否有辦法勝任軟體企畫的工作,還是個大問號。三不五時的軟體版本更新,比方說一早開會檢討,傍晚便得完成修改之體制的建立,並非想像中容易。此時所需的並非是只會按照規格一五一十coding,而是縱向地對前端至後端皆有一定程度的全盤理解,並可獨當一面的人才。
這麼一來,愈來愈多的日本企業開始異口同聲地認為「不需要只會出一張嘴的人」,而「哪裡有真正懂得寫程式的人」的要求,也源源不絕地傳進片山良平的耳裡。因此,在雇用工程師或欲評估其實力時,便有必要實際看看應徵者是不是真的有兩把刷子。這便是片山良平推出線上工程師評價系統「paiza」的近因。

伯樂(中)

說到日本的轉職,基本上篩選過程是經過書面審查與面試兩道關卡後,再來判斷是否錄取。
大多數日本企業在工程師的招募上也因循上述的做法,只憑履、經歷與口頭面談的結果便決定人選,與業務、行政等職種的篩選方式並無太大的不同。片山良平始終覺得納悶的是,既然大家想找的是真正會寫程式的工程師,為什麼總是本末倒置?先行確認應徵者是否具備良好的coding能力後,再來進行書面審查或面試也不遲啊…。
片山良平認為,本末倒置的原因有二。其一,書面審查具有提升企業端面試效率的意義。徵才是企業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與為數眾多的應徵者面談則相當花費時間與勞力。不可否認,從履、經歷之個人的過往功績來判斷此人是否值得一見,是非常合理的舉動。但不少應徵者為了在書面審查勝出,總會費盡心思包裝一番。比方說履歷表上寫著「在歷時五年、金額為數億日圓規模的專案中撰寫Java」,看起來好像很了不起。如果再加上「東大畢」三個字,感覺上又掛了百分之兩百的保證。不過,在看不見全貌的巨型專案中只負責小部分,並一五一十地按照上面交代下來的規格實作的5年實務經驗,與單獨一人從requirement definition到建構基礎環境、設計、開發、測試、運用…等包山包海的3年實務經驗,在實力上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從寫的人的表達方式,到讀的人的認知之間完全契合事實且毫無失真,那是最理想不過了。但片山良平表示,從他面試工程師的多年經驗來看,要從書面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技術實力,是相當強人所難的事。
其二,面試官等第一線工程師無暇閱讀應徵者寫的程式。片山良平表示,若規定書面審查資料中必須付上程式作品,判別這些作品好壞的工作自然是落在第一線工程師的頭上,而非人事部。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需要徵才的部門不是因為有人離職,就是因為現有人手無法消化與日俱增的工作量而急著補強戰力。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有能力看code的人本身便已忙得不可開交,實在很難撥出時間審核應徵者的作品。徵才時一舉命中合適人選的機率極低,通常業界是以10選1的比例來淘汰,而光是面試就要花上「出席面試官人數*給每位應徵者的1小時面試時間*10」的工時。再加上履歷表與程式作品的審查,更是吃掉這些大忙人更多分秒必爭的時間。此時若有CTO在並抽空專注於徵才事宜便無大礙,只可惜具備如此體制的公司仍屬少數。因此,雖然一小部分的企業已經覺醒,但絕大多數仍難以跨出徵才時實施coding能力審查的一步。
elm200這位仁兄在2011年8月左右前往Twitter總部面試的經驗談,片山良平認為這是諸多值得參考案例的其中之一。elm200原本便有意前往矽谷工作,無意間在Twitter的timeline看到Twitter徵求日籍工程師的消息後,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投了履歷表。競爭者眾,elm200心想自己應該在書面審查這一關便會被刷掉。沒想到幾天後竟接到Twitter人事部將安排電話面試的通知,完全沒做好心理準備的elm200在慌張之餘只好使出拖延戰術,將電話面試定在還勉強來得及惡補對策的日期。透過網路徵詢日裔美籍現役工程師等高人的意見後,elm200了解到所謂矽谷式的面試,是由第一線的工程師輪番上陣,並疲勞轟炸似地進行一連串技術上的盤問,與日本有很大的不同。高人除了面授機宜,還介紹了兩本自習用的優良參考書籍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150 Programming InterviewQuestions and Solutionsプログラミングコンテストチャレンジブック(程式競賽挑戰指南)。資料結構、演算法等自然是重頭戲,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前半段概論部分所描述之Google、Apple等美國西岸的面試情境與美國人對面試的看法,與日本現狀天差地別的程度,深深震撼了elm200。
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遠離高生產力coding有一段時日的elm200,準備起來還頗吃力。首次電話面試的日子很快地來臨,接起電話後竟出乎意料地傳來一陣日語。當時Twitter總部有好幾位優秀的日籍工程師,因此elm200的2次電話面試皆由同鄉所主持。開門見山的第一道題目都是「為什麼會應徵Twitter的工作」,接下來盡是技術相關的問題,每位面試官所花的時間大概在30-40分鐘左右。elm200覺得自己在第一回合的表現尚可,但第二回合卻應答地不怎麼順利,也頗為氣餒。將電話面試結果與高人分享後,elm200得到的建議是「在美國不管是什麼事,勇往直前就對了」。因此,elm200寫信告訴人事部希望獲得在舊金山總部面試的機會,理由是自己在face to face的表現會比電話來得更好,而Twitter也爽快地答應elm200的要求。
其實,elm200並不是專程為了Twitter而飛往美國。原本他便計畫前往矽谷探路,進行在當地工作之可能性的“市場調查”。天時地利人和,Twitter的面試得以包含在此次行程中,elm200覺得自己的運氣非常好。面試日期定為2011年9月1日的上午和9月6日的下午,踏進Twitter舊金山總部大門後映入眼簾的便是寬敞、品味不凡的cafeteria。cafeteria的存在與辦公室巧妙地融合為一,洗鍊的整體室內設計讓elm200像是走進了大觀園。elm200的首位面試官是位非常亮眼的美女。日本人對美國工程師的刻板印象通常是「邋遢、不修邊幅的男生」,有眼不識泰山的elm200一開始還將這位面試官誤認為人事部職員。她開口的第一句話是「要喝點咖啡嗎?」,並領著連忙點頭的elm200至擺放咖啡壺的地方,由elm200自己為自己倒了一杯咖啡。光從走進總部大門到現在,連枝微末節之處都讓elm200感到這裡與日本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2回合的面試下來,以一對一的方式,elm200總共見了8名面試官。每位在30-40分鐘的時間內提出數個問題,並請應徵者回答解決對策或在白板寫下pseudo code,並逐漸提昇至應徵者可能不易招架的難度。elm200表示面試官所提出的,乍看之下多半是資料結構或演算法的理論性問題,但皆與第一線工程師們平日所搏鬥的現實問題有著很大的關聯,相當犀利、精闢。elm200過去所服務的小公司所經手的多半是prototype的成品,仍停留在「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做出會動的雛形」的階段。而當時已擁有1億規模用戶的Twitter,則將重點放在scalability與security。可以想見對scalability與security考慮得不夠周詳的工程師,很難獲得Twitter的青睞。
姑且先不論面試結果,接下來elm200從親身經驗所感受到美、日兩地人才篩選基準的差異,才是更令人省思的部分。

伯樂(下)

由於專長、志趣所在與Twitter的需求終究有所出入,最後elm200沒有被錄取,但透過這一次的面試,讓elm200對灣區知名企業招募工程師之細膩程度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包括電話面試在內,elm200總共與10位Twitter的工程師,進行了合計5小時以上的接觸。elm200強調,這10位工程師分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發問,以如此審慎的心態觀察應徵者的反應,看錯人的機率應該不高。兩相比較之下,大多數日本企業對應徵者的履歷內容囫圇吞棗,再由人事部主管見了2、3次面便決定人選的做法 ,根本就是敷衍了事。面試時不要說缺乏技術上的盤問,就連第一線工程師的影子也很難見得到。應徵者與現職工程師不互相打個照面、對彼此做個一定程度的了解,便由與第一線完全不相干的人事主管決定錄取與否,elm200深深為日本的現狀感到悲哀。
此外,當時41歲的elm200若想在日本換個東家找份正職的工作,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論實力如何,光是年齡的因素就過不了第一關的書面審查。大家早就耳熟能詳,在美國找工作時完全不會觸及年齡方面的話題;elm200對於在自己的祖國只有碰壁的份,卻在美國西岸獲得力求表現的機會,無奈地搖頭苦笑。雖然說在美國不得於面試時詢問應試者今年幾歲、或是在履歷表上填寫年齡,但elm200認為就算沒有法律的約束,從文化上來看,美國人原本就不像日本人那麼在意年齡,而矽谷更是不偏不倚地貫徹「錄用與否應完全取決於工作相關能力」的思維。
矽谷式的人才篩選方式耗時費力。這些活躍於第一線的超強工程師在百忙之中暫時擱下工作,騰出寶貴的時間,就是為了對「來歷不明」的應徵者進行一番了解。elm200心想,光是面試自己一個人所佔據的5個多小時,換算為人事費用的話至少在數百美元以上。不難理解,如此鉅細靡遺的“鑑識”過程非常耗費成本,而這些企業也不太可能邀請太多的應徵者前往總部面試。能夠有機會親身體驗,並從中獲得相當多的啟發,elm200對Twitter滿懷感謝。
elm200的經驗談頗具參考價值。而片山良平更認為不只限於工程師,整體來說,日本的人才招募方式已經來到轉捩點。片山良平表示,這十多年來日本社會出現了大幅度的轉變。以終身雇用制為前提的就業環境,可以說是與高度經濟成長相輔相成的產物。上班族無需思考個人的生涯設計,而是一切聽從公司的安排。交出手中的自我主導權,為公司鞠躬盡瘁,並換來一生安穩的保障。然而隨著經濟成長停滯,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自身難保,終身雇用制度也逐漸遭到瓦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未雨綢繆地思考「就算被公司釋出也能順利發展個人的職業生涯」,便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換跑道的情形愈來愈普遍,但一般來說人才篩選方式仍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因此,片山良平認為有必要為技術能力建立一套可視化的體制,並於去年10月推出工程師coding能力評價系統「paiza」(上圖,節錄自paiza官網)。「paiza」的用戶針對網站上的提問鍵入自己所設計的程式碼,而這段程式碼將被導入伺服器執行出結果,藉此來界定用戶的「內力深淺」。程式語言有Java、C、Perl、PHP、Ruby、Python等8種可供選擇,並將工程師的coding能力由低至高分為E、D、C、B、A、S之6個等級(下圖,節錄自paiza官網)。用戶必須相當精通演算法,方可順利解答S等級的提問。具體來說,在打造搜尋引擎、巨量資料分析引擎…時絕對少不了在演算法速度、效能上的推敲。能夠在這方面應付自如並進行創意實作的人,才有資格登上S等級的殿堂。
透過paiza,真正的coding高手在轉職時不需經過書面審查便可直接進入面談的階段,並藉此降低應徵者與徵才企業間的mismatch。至2014年2月上旬為止paiza的用戶為5,000人左右,經由paiza的管道遴選人才的企業有200多家。片山良平的目標是在今年8月用戶(工程師)規模成長至1萬人,並將合作企業擴大至300家。從目前的市場需求與用戶成長趨勢來看,達成目標並非難事。